[地理] 新疆乌恰县接连发生三次地震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26日晨接连发生三起地震,震级最高3.9级。 据新疆地震局台网初步测定,三次地震发生时间分别为07时09分、07时52分、09时36分(均为北京时间),震级...
[科技] 尼泊尔地震是否喜马拉雅山地区最大规模地震?
腾讯科技讯 4月26日,印度媒体报道称,尼泊尔的主要冲断层是由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的板块运动挤压而形成的。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一冲断层在历史上曾引起许多明显或不明显的地震...
宇宙见闻
这个世界……是孤独的,在它以外什么都没有,它只靠作为整体而静止不动的它自己;它自己就是一切。——刻卜勒
宇宙窝
站长推荐
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的链条。——〔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
[科技] 为城市降温有妙招:NASA推行全城绿化
-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研究发现,种植绿色植物完全能够实现为城市降温的目的。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一种非常简单的改变就能够为炎热的城市......
-
[通信] 索尼再砸3.7亿美元扩产图像传感器
-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索尼公司昨日宣布将加大对图像传感器的投入,本财年将会追加450亿日元(约合3.76亿美元),用于表现强势的手机摄像头传感器业务。有分析人士表示,这一举措意味着索尼在向手机厂......
-
[自然之谜] 本初子午线错足131年:实际在百米外垃圾桶上
-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格林威治区鸟瞰图(香港《东方日报》网站) 参考消息网8月17日报道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于1884年获国际认可,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本初子午线(即经度为零度)。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
-
[前沿] 那些已经变成现实的科幻发明:牵引光束+瞬间转移
-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几个月前,一名14岁女孩打赢了一场官司,获得了死后被冷冻保存的权利。这引发了人们对相关技术的思考。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听......
-
[解密] 机遇号在火星发现成因不明神秘小球体(图)
-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机遇号使用其搭载的显微成像仪设备拍摄了这张照片,时间是2012年9月6日。图像覆盖约6x6厘米的视野范围,地点是在奋进号陨石坑西侧边缘的柯克伍德岩石露头,可以看到大量密集分布......
-
[探索] 下雪可不是地球上的专利 火星飘雪雪花都不是白色的!
-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1月17日消息,冬天过到现在了,我们也还是没见到下多大的雪,难不成又要集中在春节假期期间吗?我们都知道雪是水或者冰在空中凝结后在降落的自然现象,但你知道吗?雪可不只是地......
[解密] 月亮正加速远离地球!后代没月亮看了
美国科学家最新计算机模拟表明,地球现在耗散自转能量的速率是过去的两倍,同时月球比过去以更快的速度远离地球。 腾讯科学讯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潮汐作用...
[解密] 好奇号火星车完成了第一个“火星年”任务
好奇号造价达到了25亿美元,是美国宇航局最先进的火星车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火星年的调查,时间长达687个地球日,时间截...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不断的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
猜你喜欢
宇宙的管理既不需要劳务也不需要损耗。——普罗提诺
-
[科技]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计量的前世今生
今天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了。但如果没有计时,我们也就没有时间概念,更遑论新的一年旧的一年啦。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人类的计时科技。 上下四方为宇,古...
Read More
-
[生命] 修改人类胚胎惹争议 当科学与伦理撞在一起
对于人类基因研究,一直争议不断。 近日,自然网站的一篇报道称: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团队完成了全球首次在人类胚胎上进行的基因修改实验,他们利用基因编程技术CRISPR/Cas9,修改了...
Read More
-
[解密] NASA发现木卫一存在地下岩浆海洋
研究表明,液态和固态的潮汐加热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木卫一上的火山活动 腾讯太空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最新研究表明,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有着奇特的火山群,似乎出现...
Read More
-
[生命] 研究人员推断人类最古老祖先酷似松鼠
(过客/编译)根据一项研究,最新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普尔加托里猴的化石骨骼揭示了这种灵活的小动物大多数时间都在食用水果和攀爬树木。在罗利市举办的古...
Read More